大功率直流电源大功率开关电源可调直流稳压电源高压直流电源直流脉冲电源程控直流电源拨打:18766446695
服务热线:0531-68684888
济南能华介绍充电机自动保护电路课程设计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济南能华介绍充电机自动保护电路课程设计

作者:www.nenghua.com.cn   发布日期:2014-08-29 12:06   信息来源:http://www.lp1995.com

很久以前的一篇设计,稍加改动,也许可以帮到你!不足的地方你自行修改,不懂之处可以问我。什么框图,原理图自己照着给你的图用99se自己画一遍,应该没问题吧。

        简易充电器设计

一:设计要求;

(1)可以选用多种电压值进行充电,以满足不同种类、

不同容量电池充电的需要;(2)充电器应具有保护措施,防

止电池过充;(3)增加LED充电状态显示,过流过压保护功能。

二:充电原理;

图1所示电路可同时对一到四节电池分别充电,采取智能充电方式,充足电即自停。充电前,先调节R4,使三端可调稳压器LM317的输出电压为预定值v0。预定值v0由待充电的电池电压决定,即:Vo=VE+VBE充电进行过程中,电池电压VE逐渐上升,Vo保持恒定不变,当电池的电压VE到(Vo—VBE)V时,BJT截止,充电终止。(晶闸管变流技术的应用)

充电电流可由R1l-R14限制。(晶闸管变流技术的应用)

2、充电状态显示

充电过程中,BJT导通,相应充电指示灯LED发亮;当充电电流减小,变为恒压小电流充电时,LED 的亮度减弱;直到电池充足电,BJT截止,相应的LED熄灭。

3、过充保护

充电结束后,即使不切断电源,由于BJT近乎截止,充电电流很小,充电电池的电压不会再升高,即使长时间充电对电池也没有损害,能对电池起过充保护。

4、限流

图l电路中R11,R14用是限制充电电流大小。充

电过程中,电池电压上升,充电电流减小,当电池达到充足状态时,变为为恒压小电流充电,直到充电完全BJT 截止充电结束。此为正常充电的全过程。假设实际充电电流大于最大充电电流,为保护充电电池,必须限制、调整充电电流。电阻Rl连接在BJT的C极上,有分压作用,降低VcE减小充电电流。

三 元器件配置及电量分析

1、LM 3171 l

三端可调式集成稳压器LM3 17,只需通过外接很少元件即可扩大输出电压的调节范围,普遍应用于直流稳压电源技术。LM317典型外接元件如图2, R3,R4调整电阻,决定LM317的输出电压Vo简约计算法为:=y肼(1+生R) 公式li其中VREF为LM317基准电压,约为1.2V. v

2、R3、R4设置图I中LM317的输出电压依靠外接电阻R3、R4来调节,进而控制充电电池的电压V ,为保证输出电压的精度和稳定性,提高充电效果,R3、R4要选择精度高稳定性好的的阻 ,且R3数值不宜高于240Q.假设图1中R3确定为l20Q的碳膜电阻,R4为480Q碳膜电位器,由此获得LM317的输出电压Vo调节范围为1.2V至6V。R4=0D.~ ,Vo=1.2V R4=481111时, =6V可调电阻R4也可根据实际电池电压VE数值,依据公式1计算方法选择合适阻值的碳膜电位器。另外为防止电流在连线电阻上产生误差电压,在设计PCB板时电阻R3、R4安放位置要尽量紧靠LM317。

3、T1一T4选择

T1一T4在充电系统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应选用同一型号。为减少充电器的工作噪声,兼顾各方面要求,确定T1一T4为小功率低噪声NPN型管9 0l4(实物见图3)。目前,市场有绿、红、黄和白等LED,由于价格因素,电路中选用绿色LED。

4、R11-R14的选择

实际电流大于充电电流时,通过R1分压,减小Vce调整限制充电电流。由于9014的Icm=0.1A,为使正常情况保证较大电流充电。因此选择R11-R14不宜过大,可采用几十欧姆的小电阻。

四:总结;

1,本充电器结构简单,但能保证安全充电,增加LED充电状态显示,过流过压保护功能。

2,充电前要根据电池电压调节R4,确定LM317的输出电压值(可调节范围1.2—32V)。

3,不足之处并非完全智能充电器,为进一步完善充电性能,功效势必更加优化电路。

注:给你的图为6V,在画原理图时,根据你的要求应该吧变压器的输入最大改为48V。

    主电路:就是图1的晶闸管单向全波可控整流电路部分。

    保护电路: 是后面的过流过压保护部分了。

参考文献:

【l】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牛国新.电子技术常用数据手册[MI.版社,l995.(第四版)【M】.北北京:科技文献出

【3】王港元.电子技能基础【Mj.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4】朱粜兴.电子技能与堋练[MI.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产品中心

服务支持

人力资源

联系我们